心学士人虽然以天下为己任,其一体不容已之情在身—家—国—天下这个连续体展现时却又是极富弹性的,王阳明平定宸濠之乱后遭到谗议,一度产生窃父而逃,终身长往而不悔的念头,76此即意味着独善其身也是士人的一项选择,而家一直是可进可退的栖身之所。
行此十二少,养性之都契也。(《灵枢·脉度》)肯定人的生命是气的一种高级运动形式。
只要能使气保持和与通,人就健康。讲气的地方,如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(四十二章),专(同抟)气致柔,能婴儿乎!(十章)心使气曰强(五十五章)等。根据道家的形神合一原则,中国传统医学非常强调形神相即,反对形神相离。《隋志》录有《神仙服食经》。认为良好的语言可以促进人的思想变化,提高人的精神境界,达到心理平衡,对治疗疾病有明显效果。
如果我们把中医学的辩证方法与现代医学发展的思维方法相对照,就会发现:依据老子的反者道之功的矛盾观,中医学承认在医学领域里不仅充满着矛盾,如生死、刚柔、强弱,盈虚、虚实、阴阳、寒热、表里、上下等,而且这些矛盾是相反相成的,也是相互转化的,如寒者热之,虚者实之,寒极生热,热极生寒等,中医学的矛盾观念与现代医学的相待思想是相通的。人的生命过程是一种自然过程。可以治国,庄子思想之推演,近似近代西方之无政府主义。
(《老子》二十七章) 道之出口,淡乎其无味。知其荣,守其辱,为天下谷。后来道家黄帝、太公诸伪书皆本老子。上文讲述庄子思想,没有详细说及他对道字的观念,此刻借老子的话来补述。
(《老子》三十五章) 故曰: 为无为,事无事,味无味,大小多少,欲大反小,欲多反少,以小成大,以少得多。天地之间,其犹橐龠乎?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。
此说遂开后来易传中之思想。故老子曰: 柔弱胜刚强。这一意态,仍是他所说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之冷静意态。(《老子》八十一章) 可见老子思想,最尚自然,但还是最功利的。
自古及今,其名不去,以阅众甫。故曰: 曲则全,枉则正,洼则盈,弊则新,少则得,多则惑。《老子》书中许多重要观点,几乎全从《庄子》引伸而来。《老子》是战国一部晚出书,不仅在《论语》后,还应在《庄子》后。
老子又说: 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老子虽竭力主张尚法自然,尊道贵德,而达于天人合一之境界,但究竟他太精打算了,似乎精细更胜过了博大。
所以说: 我有三宝,持而宝之。(《老子》五十二章) 反者道之动,弱者道之用。
(《老子》五十一章) 圣人不积,既以为人己愈有,既以与人己愈多。说没有又是有,说有又是没有。故曰: 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。他说: 道生之,德蓄之,莫之命而常自然。以此为一切教之始,故曰教父他说: 守柔曰强。老子之天人合一观,是把众人和圣人分别言之的。
宇宙一切现象,永远是那些精气运行所变化,因此宇宙只是一道体。但道又效法什么呢?老子说: 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
万物分析到最后只是些精气,精只是气之极微不可见者。荀子说:老子有见于诎,无见于伸。
老子是一谨小慎微者,步步留心,处处在意。(《荀子·天论》) 大概《老子》书出在荀子稍前一个不知名人之手。
(《老子》三十九章) 所以天、地、神、物,尽将效法于道。夫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。知其白,守其黑,为天下式。是以圣人欲不欲,不贵难得之货,学不学,复众人之所过,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。
老子这一种意境,确可膺当此博大真人的徽号,但还是掩盖不了他功利打算的精神。像上引两节,一节是言道,一节是言合于道之圣人。
他的心智表现,是最深沉,而又最简约的。可以用兵,可以交与国,取天下。
若想牢居在雄、白、荣的位上,反而会堕人雌、黑、辱的境遇了。长之育之,成之熟之,养之覆之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,是谓玄德。
只因其文辞简赅,故使人更觉很像是义蕴深玄。进入 钱穆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道家 老子 。《庄子·天下篇》又说他以深为根,以约为纪,那是对老子最扼要的评语。(《老子》五章) 万物生复死,死复生。
最宽慈,但还是最打算的。此是老子较韩非深远处。
圣人终不为大,故能成其大。(《老子》六十四章) 他又说: 善行无辙迹,善言无瑕谪,善计不用筹策,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,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。
从道中先有法象,再有万物。而老子思想之最高蕲向则在天人合一。